【彩云网评】莫让名贵特产成为权力变现的“提款机”

网络配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恒情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委原书记何强“痴迷玉石”,利用职务便利先后帮助多名私营企业主和党员干部在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设备采购、拆迁补偿、职务晋升等方面谋取利益,收受大量玉石玉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原副书记、政法委原书记刀勇“以茶谋私”,利用职权及职务影响力,介绍、安排多名私企老板向其亲属购买价值共计800余万元人民币的普洱茶,使其亲属从中获利共计200余万元……从公开披露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在一些腐败官员眼中,名贵特产俨然成了权力变现的“提款机”。

  作为一个地方的地域标签或特色名片,土特产尤其是名贵特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名贵特产一旦与公权力挂上了钩,成为地方官员权力变现的“提款机”,那就是典型的以权谋私、公器私用,不仅违反党纪国法、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很容易滋生更大的腐败,污染党内政治生态,一来啃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来侵蚀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不难看出,名贵特产成为权力变现的“提款机”,表现出了权力的任性与骄横,而背后折射出的更多是权力观的扭曲、不良作风的滋长,必须高度重视、坚决纠正。

  有鉴于此,按照党中央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要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牵头,自上而下展开了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专项行动。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最新消息,在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共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2848个,处理421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49人,给予党纪处分2009人、政务处分1161人,组织处理449人,诫勉307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856个。如此严肃处理没商量,正是对症下药、除弊布新的“雷霆手段”,有力彰显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和决心,体现了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和担当。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推崇礼尚往来,送一点烟酒、一些土特产“算不了什么”“不值一提”,何必“小题大做”?这种论调其实大谬不然。清人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就曾有言,“地产土……因取给之便,奉上官、赠僚友,后遂沿为故事,甚至市以官价,重累部民,毒流无既”。意思是说,地方的土特产,因为取用方便,偶然拿来孝敬上司、馈赠同僚,以致沿袭为例成为趋之若鹜的风气,甚至拿公款购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没完没了。因此“断不可轻用馈遗,贻后人之害”。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肩负人民重托的党员干部更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莫收小礼失大节,莫积小错铸大错,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身为人民公仆,党员干部应当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更应当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守住纪律底线,永葆清廉本色。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恪守“权力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底线,始终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决不能把公权力异化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须知,任何以权谋私、公器私用的行为,纵使方式看上去多么含蓄,手段看上去多么隐蔽,收到的礼品多么“不成敬意”,都掩盖不了其违纪违法的本质,注定难逃“伸手必被捉”的命运。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陈韵

(作者:陈韵)